• 注册
  • 健康 健康 关注:79 内容:2641

    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打赏作者
  • 当前位置: 暗吐槽 > 健康 > 正文
    • 健康
    •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:总是过分关注、过度欣赏自己,夸大自己的重要性,甚至常常用“凡尔赛”式的语言臆想、炫耀自己的生活。

       

      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
      (图源网络,侵删)




      这种过度自信的行为特质简称为自恋,但问题是,自信是一种迷人的特点,但自恋常常使他人不太愉快,那为什么自恋者还常常做出这些减分的行为举止呢?
       
      近日,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于《人格与个体差异》上的一篇文章认为,那些喜欢用“凡尔赛”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自恋者们,也许并不是自大,而是缺乏安全感。
       

      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
      (图源:ScienceDirect)






      “太长不看”版:

      1.过度自恋其实是一种人格障碍

      2.自恋者也许更缺乏安全感,他们喜欢通过炫耀来获得心理补偿

      3.自恋往往具有双面性,虽然会使人更敏感,容易焦虑,但也会诱发更多的积极情绪





      过度自恋其实是种病

       


      一直以来,你或许以为自恋仅仅是一种性格特点,但实际上,自恋一直是被精神病理学、临床心理学、精神分析学等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。
       
      1914年弗洛伊德在《论自恋》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自恋,将自恋纳入精神分析领域;1980年美国的《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》(DSM-3)开始提出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类目 (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, 简称NPD),DSM-5则将其单独归类,并和反社会型、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统称B组人格障碍。


      在我国的《精神障碍诊疗规范(2020年版)》中, 自恋型人格障碍被放在第十三章“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”中。
       

      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
      (图源:国家卫健委)




      自恋是一种长期性的、形式多样化的和综合性的人格构造,是个体对自身、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,是一种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感觉,认为自己比其他的人都优越,并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。
       
      到目前为止,自恋尚无一个统一的、严格的操作性定义。我们一般把人的过度自我关注、自我夸大的特征称之为自恋人格。
       
     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在普通人群中,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不足1%;在住院患者中,其患病率为2%~6%;男性更易患病。在青少年中自恋的问题比较常见,但是大多数青少年能够以此成长而不出现症状,只有极少数的自恋型行为会持续到成年,最终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。


      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
      (图源:123RF)


      目前关于自恋人格有两个亚型,一种是“脆弱的自恋者”,他们有低自尊、依恋焦虑,以及对批评高度敏感;另一种是“宏大的自恋者”,他们有高自尊,爱自我炫耀。
       
      而纽约大学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团队认为,“宏大的自恋”在很多方面都类似于精神病,更可能是精神病的一种表现,而“脆弱的自恋”更为普遍,可以被理解为“适当的自恋”。
       

      自恋者也许更缺乏安全感

       
      此次纽约大学关于自恋人格的研究,考察了270位对象,他们的中位年龄为20岁。研究者使用了一系列测量方法来评估每个参与者的不同特质,包括自恋、自尊和精神病态,发现“凡尔赛”行为与那些同时具有高不安全感和内疚感的个体密切相关。
       
      纽约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Mary Kowalchyk表示,“结果表明,自恋更好地被理解为掩盖低自我价值的补偿性适应。”
       
      “自恋者没有安全感,他们通过炫耀来应对这些不安全感。从长远来看,这使得其他人不太喜欢他们,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不安全感,然后导致恶性循环。”

       
      而且大部分自恋者非常善于使用社交媒体,如通过微博、朋友圈等平台,晒自拍、晒美食、晒旅行照片、秀恩爱等,其用于描述的文字也大多“凡言凡语”,极力以不经意的姿态来展现自己的优越感。
       

      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
      (比较典型的“凡尔赛”言论/图源:微博)


      对于这种现象,此次研究认为,这种参与社交的自恋行为“本身就会造成不断的社会比较和评价,这可能会加剧对自我价值的不安全感。”
       
      不过,自恋并非一无是处,有研究表明,自恋具有双面性。虽然自恋者的极度敏感会使个体更缺乏安全感,更容易焦虑、抑郁;但另一方面,自恋的自我欣赏、优越感等特征也可诱发更多积极情绪,故其与个体乐观、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健康的指标变化呈正相关。
       
      所以,如果你有一个自恋的朋友,当ta总是“凡言凡语”的时候,可能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大,而是在自欺欺人、自我保护,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,有些事就不要再拆穿啦~


       自恋型人格障碍:他人笑我言语“凡”,我叹自己“不安全”
       
      (图源网络,侵删)


       

      编辑:春雨医生

      参考文献:
      [1]李嘉,董圣鸿,王小桃.自恋与心理健康:适应性自恋与病理性自恋的不同作用[J].心理学探新,2018,38(6):568-573.

      [2]赵静, 张海钟.自恋研究进展[J].精神医学杂志, 2007 (1) .
      [3]薛兴,付景素,徐春芳.自恋心理解读[J].江苏教育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),2011,27(02):39-41+55.
      [4]国家卫健委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(2020年版)的通知,2020-12-07, 链接
      [5]丁书英,毕重增,刘凯歌.公共型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[J].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,2017,14(4):27-31. DOI:10.11986/j.issn.1673-873X.2017.04.005.
      [6]Mary Kowalchyk, Helena Palmieri, Elena Conte, Pascal Wallisch,Narcissism through the lens of performative self-elevation,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Volume 177,2021,110780,ISSN 0191-8869, 链接
       

  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  登录
      健康
    • 今日 0
    • 内容 2641
    • 关注 79
    • 任务
    • 偏好设置
    • 发布
    •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: